目前,人們大多把經濟下行歸于制度成本上升的結果,所以解決方案在于減稅等以降低制度成本。但是,事實上經濟下行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而且制度成本的上升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難道經濟發展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嗎?那么,經濟發展為何會導致經濟下行呢?
對此原因很簡單,我們知道物以稀為貴,而發展了,東西多了,東西自然就會便宜,企業利潤就會下降。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滿足需求的過程,而需求滿足了,自然需求就飽和了,需求就不足了。按照戈申定律,人對某種財物的需要是隨著得到滿足而逐漸減少的,直到達到需要的飽和,這時對這種財物的欲望就沒有了,甚至于會變為厭惡。經濟發展之所以導致經濟下行實際上就根植于價值悖論之中,即如果需求不變,供給量愈大,邊際效用與價值就愈小,反之就愈大。如果供給量不變,需求愈大,邊際效用與價值就愈大。反之就愈小。所以,經濟發展與價值或者利潤是成反比例關系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家行為都是在自殺,都是在讓自己無路可走,而唯一出路就是轉型升級,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中國經濟下一步會是L型嗎?會的,因為經濟增長源于需求,而經濟增長過程與結果自然是需求不斷滿足的過程與最終需求的飽和,所謂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是需求的飽和,而超過這一點,就是產能過剩,生產愈多,過剩愈大。過剩愈大,虧損愈多,這就是價值悖論與邊際效用定律。目前,中國經濟經過30年快速上升發展,顯然已經轉入下降階段,比如中國經濟在2010年后的持續減速。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超過10%降至2014年的7.3%,2015年則進一步下滑到6.9%,創下25年來的最低紀錄。這是中國在1979年向市場經濟轉型后第一次經歷這么長時間的經濟減速。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巨大。這種減速通常被歸因為中國內部結構性問題,比如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高債務杠桿、老齡化以及不可持續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并不容易。如此一來,中國經濟的崩盤被認為不可避免。中國會是下一個日本嗎?這是人們目前慣用的一種比較方法,確實兩者存在許多相似性,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奇跡無非是日本經濟奇跡在更大規模上的復制,兩者都是以外向型加工出口為基礎。而隨著人口老齡化,成本提升,以及來自于美國的遏制,日本經濟的輝煌早已不在,同樣,目前中國面臨相同的困境。日本和韓國在經濟減速之前,也曾以依賴巨額投資推動的快速工業化和出口導向政策,實現了讓人刮目相看的增長。這三個國家有類似的經歷,但所處時期則不同。按人均GDP計,中國落后日本超過40年,落后韓國20年左右。具體而言,日本的人均GDP年增長率在1960年代平均達8.6%,卻在1970和80年代快速下降到3%至4%;韓國的GDP增長率從1970與80年代的7%至8%下跌到2000年代的4%。中國持續30年之久的兩位數增長在2010年走到了盡頭,目前年增長不足7%。三個國家的年增長率在人均收入達到8000美元左右就分別開始下降了。正如之前的日本和韓國那樣,中國正在實施這一調整。但它面臨嚴重的障礙:首先是制度和人力資源能力有限,這可能阻礙國內創新和有效資源分配。由于生育率低和人口快速老齡化,中國也面臨勞動力增長減少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增長率在2010年至2020年間會是負0.1%,遠低于2000年至2010年的1.5%。此外,隨著就業轉移到服務業,總體生產率增長可能會下降,日本和韓國便出現這種狀況。在中國,服務業勞動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1981年至2010年間僅為1.3%,而制造業則高達15.1%。正如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Summers)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巴羅(Robert Barro)指出,如同日本和韓國一樣,經濟放緩對中國來說是不可避免的。許多學者悲觀地認為,中國的GDP增長率將在未來10年下滑到5%至6%,而從長遠來看將是3%至4%,甚至于出現負增長。
中國經濟下一步會是V型嗎?會的,因為舊的需求滿足了,新的需求又會產生,而新的需求又將推動經濟增長由L型轉變為V型。那么,中國投資機會枯竭了嗎?顯然沒有,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首先,作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有充足的機會實現工業產能升級。盡管鋼鐵、水泥、玻璃、鋁、造船和其他工業領域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雖然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因工資的不斷上漲已失去了相對的優勢--但它們都屬于中低產業。中國在向中高產業轉變的過程中有許多投資機遇,比如在特種鋼材、精密機床、先進設備等領域。這樣的投資會帶來高經濟回報。其次,中國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為了通過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和港口將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連通。然而,像地鐵和污水處理系統這樣的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投資這些領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經濟效率并產生較高的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第三,中國亟須投資環保領域。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投資這一領域會帶來高社會回報。最后,城鎮化。目前,中國約有55%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地區。高收入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通常超過80%。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在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資。
所以,從經濟體量與中國自身大陸型經濟結構來看,中國與美國更加相似,兩者更具可比性。如果與美國相比,中國目前相似于一戰前后的美國,一戰以后美國從債務國成為年輕的債權國,從資本輸入國成為輸出國,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計劃,試圖帶領美國走向國際政治舞臺中心,但遭到歐洲列強的抵制。隨即美國選擇重返孤立主義政策,把精力用于國內發展,提出美國的政治就是做生意,由此在美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大轉型,大變革和大繁榮的時期,史稱“柯立芝繁榮”,它使美國經濟得到了十足的發展,美國人民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為后來美國走向國際舞臺創造了堅實的基礎。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成為年輕的債權國,并成為世界經濟上無可爭議的領跑者。同樣,中國目前已是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從資本輸入國成為輸出國,財政收入已是全球第二大國。其次,是從外需轉為內需,當時美國意識到他們的國家不僅擁有豐富的物質和人力資源,而且還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同樣目前由于全球需求的崩潰以及貿易摩擦的加劇,中國繼續以外需出口拉動為引擎的發展模式已成為不可能,所以必須依靠自己產生的蒸汽動力前行,逐步從內部的活力中取得新的發展動力。其三,美國當時經濟轉型主要靠大規模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采用,特別是汽車制造業的迅速壯大,給美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樣,目前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正在加快從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努力搶占下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先機。
那么,中國經濟下一步會是W型嗎?自然會的,因為新的需求一旦滿足,新的需求又會產生,所以,從長期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W型的自然進化過程。比如歷史上美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W型過程,最早美國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通過承接歐洲特別是英國的產業,資本與人力資源的轉移,一夜之間從農業國成為工業國。上世紀初暢銷書《世界的美國化》作者威廉·斯迪德認為盡管在18世紀美國處于英國統治之下,但是隨著美國的崛起,英國未來的經濟將與美國息息相關。當時歐洲人驚呼“美國入侵”,牢騷滿腹的抱怨每天早晨每一位普通公民都在美國制造的鬧鐘聲音中醒來;從產自美國新英格蘭的床單上爬起床,用紐約的肥皂和揚基安全剃須刀刮臉。然后穿上產自西卡羅來納的襪子,再外面再蹬上一雙波士頓長靴;系緊康涅狄克州產的背帶褲,等等,歐洲人發現生活已經離不開美國制造,英國首相威廉·格蘭斯頓1878年就預言美國在商業地位上超過英國是無法避免的,“當我們還在為自己的快速發展洋洋自得的時候,美國人已經在一路小跑超過我們。” 那么,美國為何會超過英國呢?原因之一是英國人和英國公司每年都將他們一半以上的存款投資到美國,這甚至超過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投資。雖然這些投資帶來的收益使英國每年的國民收入得到增加,但是這些投資本身讓美國企業完成了現代化,美國在一夜之間從以農耕為主的社會成為以工業為主的都市化社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功的象征。之后就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轉型,這次轉型使美國經濟又得到了持續20年的大發展,但是好景不長,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差點要了美國的命。接下來就是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后美國經濟的再一次繁榮,其基礎在于戰時經濟向民用經濟的轉型,福利制度的建立擴大了國內消費市場,還有馬歇爾計劃為美國創造了一個巨大的世界市場。但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經濟處于長期的L型停滯狀態,盡管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一度呈現由L型向V型的轉變,但結果是曇花一現。那么,美國經濟發展為何長期處于L型呢?現在美國與西方國家把自己面臨的問題都歸于全球化,認為是全球化導致了發達國家就業機會的流失,中產階級的貧困化,導致了美國與西方經濟的衰退,福利制度的難以為繼。所以,解決出路在于回歸本土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這也就是民粹主義興起的根本原因。但是,與此相對的另一種認為或者邏輯是,正是因為高工資,高福利,高稅收壓制了美國與西方國家的資本積累,逼走了企業,由此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稅收與福利的下降,國內投資機會的枯竭,資本與產業的轉移。所以,美國與西方國家問題的根源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全球化,民粹主義實際上于事無補,閉關自守結果只能是自我孤立化與自我邊緣化。所以,無論是米塞斯,哈耶克,還是后來的米爾頓·弗里德曼,詹姆斯·布坎南都認為所謂市場經濟體制實際上從19世紀下半期隨著福利國家的產生,在西方就已經開始走向衰退,這是西方文明的悲劇。而西方文明的復興顯然有賴于自由主義市場競爭理念與體制的復活和重建。
年輕時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經利用訪學美國的時間,對美國進行了一次長達六千英里旅程的實地考察。他對當時美國工業如此迅速的發展感到震驚,正如他后來所說的那樣,“在19世紀這個國家的價值體系將幾乎所有的精力和頭腦集中于商業,并讓商人的思想主導整個國家的靈魂。”這無疑是使熊彼特相信美國將代替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原因。同樣,目前在世界上最具有這種精神的國家,應該是中國。所以對于中國崛起前景的展望不僅要看到未來5年,更要看到未來10年,50年。不僅要看到表面的,更要看到表面背后那種精神與靈魂,因為這才是未來中國發展趨勢的引擎。中國崛起可以說是順勢而為。順勢而起,順勢而變,順勢而成,可以說這是中國崛起的三部曲。而所謂勢就是經濟全球化,這是中國崛起的基礎。順勢而起這是中國崛起的第一個階段,中國因改革開放,融入現有全球經濟體系,在不經意間成為世界工廠,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國家。順勢而變是第二個階段,也是目前中國所處的階段,一方面中國因為成為世界工廠,反過來又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引擎,其標志就是“一帶一路”。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經濟結構進入一個大轉型時期,如果轉型成功,將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一個屬于建設自己的時代。順勢而成將是中國崛起的第三個階段,中國崛起不僅是中國夢,也是世界夢,不僅將影響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將推動國際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如果說中國順勢而起用了35年,那么順勢而變至少也將是35年,最后順勢而成還有35年,對此不妨可以比較一下19世紀的英國與20世紀的美國,就可以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