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過去,一個錘子、一個鉆子,做成一件事;現在,一切都已自動化、機械化。過去叫手工,叫作坊;如今叫企業,叫工廠,區別在于手工與機械或半機械之分。隨著經濟時代化,人也隨之而變,從質變到量變,這只能說我們進步了、升級了,但我們的匠心精神“古今一轍”。
經典傳承,匠人精神。立嘉國際智能裝備展落實以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為中心思想,以探尋“工匠精神”為實際行動,開展“2020第四屆宏鋼數控機床杯·創新工匠”、2020立嘉獎·十佳創新論文評選活動,用“新”雕琢不忘初心的時代品質。為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傳播智造匠心文化,立嘉展組委會走進匠人世界,聆聽匠心故事,以書面采訪形式,開展《至誠至精-匠人專訪》活動,為擁有真正匠品素質的制造人發聲!
本期嘉賓:成都光明派特貴金屬有限公司技術主管工程師-孫陽。
第四屆宏鋼數控機床杯·創新工匠評選活動 參評選手
孫陽,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目前擔任成都光明派特貴金屬有限公司貴金屬裝備制造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貴金屬裝備制造技術,即鉑銠鈀金裝備制造技術。獲得2019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8年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
敢為人先,真專利才得以“一覽眾山小”!
從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孫陽敢試敢闖、敢為人先,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受理2項發明專利,受理4項實用新型專利。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孫陽把創新精神作為自己鮮明的旗幟,把創造新鮮事物作為神圣的責任與擔當。

創新是一種精神的延伸,專利是一份執著的肯定。每一項成功技術背后定有一份執著支撐起一個故事。
孫陽在面對制造熔煉玻璃出料管內徑和外徑的精度不高,厚度公差大且內壁質量較差,易導致玻璃出現分相、析晶、條紋等一系列問題時。通過大量實驗連續研制數月發明玻璃出料管拉拔模組進行精拉拔制造管,管粗坯的管壁首先受到管壁擠壓間隙的擠壓,管壁在管壁成型間隙中定型被拉出拉管孔,研制出內外徑公差均不超過0.025mm超高精度管成品,其內、外壁表面粗糙度不超過Ra0.4,厚度公差不超過0.025mm。解決鉑金管借助拉拔設備制作,出料管內徑和外徑的精度不高,即管的厚度公差大且內壁質量較差,易導致玻璃出現分相、析晶、條紋等現象問題。該向技術授權一項發明專利,制造出來的鈑金產品更是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
| 在項目建設和研究工作中,孫陽也帶領著團隊一同攻堅克難、一起成長,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1人成為成都光明光電技能帶頭人,2人成長為高級技師,3人成為技師,5人成為高級工,4人成為中級工,貴金屬裝備制造水平處于國際先進。 |
回看時代變遷,與時俱進方能勇立潮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從11年入行到現在,孫陽目睹了行業的跌宕起伏、突破創新。讓他感受頗深的是時代的變遷、技術的進步、思想的提升:從傳統的手工制造到人工智能、從傳統簡單到新穎復雜、從國外壟斷到國內突破創新,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都大幅度提高,個人掌握的本領、知識、技能增多以及生活更加便捷。但時代快速變遷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在鈑金行業,國內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呈現出明顯差距,為進一步促進鈑金行業發展,企業應重才、惜才、育才;而從業人員應不斷的學習、創新、實踐,才不會被社會、時代、市場、生活所淘汰。
大國匠心授育華夏,何為工匠,何以傳承?
“對待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這是便孫陽眼中的工匠精神,
“將產品看成自己的生命”——他告訴我們只有在工作中做到認真嚴謹,一絲不茍,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確保每個部件和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永不止步,打造最優質產品,才能更好的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在他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堅忍不拔、專心致志、不懈努力、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優秀工匠品質。孫陽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尊敬,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
回首立嘉展20余年,踐行時代擔當,厚植工匠文化,勇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實踐者、創新者。2020年9月24-27日,第21屆立嘉國際智能裝備展覽會聚合匠心,再聚山城。為挖掘匠造之星,弘揚勞模品格,組委會誠摯邀請行業同仁報名參與,“2020第四屆宏鋼數控機床杯·創新工匠”、2020立嘉獎·十佳創新論文評選活動和【至誠至精-匠人專訪】活動,一同分享匠造人生!